来源:广州日报    中新网2009年05月19日转载

有不公平就会有侠

73岁“老侠客”萧逸广州论剑,认为现代社会也需要武侠精神

5月16日,与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古龙齐名的著名武侠小说作家萧逸莅临广州。就此机会,本报记者对萧先生进行了专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有5位武侠小说作家可称“一流”:“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古龙、我。”萧逸说,判断的标准是稿酬:“两万字左右的一本书,稿费一般是800元,能拿到2000元新台币以上,就算是最高酬劳,只有我们5个人。”如今,5位中的4位已撒手人世,“仗剑”前行的路上,独余萧逸自己。

五十载笔耕不辍

一支笔养活仨儿子

今年73岁的萧逸告诉记者,至今他终未忘情于武侠。“回首间,江湖已远,50年前的入行是无心插柳,我的试笔之作《铁雁霜翎》意外风行,一出版就被香港的电影公司买下版权,拍成上下两集电影,于是身价暴涨,欲罢不能,没想到这一写就成了终身的职业。”

萧逸写了数十年武侠小说,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天班、从未改行。1976年他举家移居美国,仍旧是凭借一支笔,靠着中文写作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想起来真是不寒而栗“,他笑言。同辈人纷纷歇笔,萧逸却在年过四旬的时候,才迎来了创作的真正高峰。

迄今为止,这位通俗文学大家共出版了中、长篇武侠小说55部,晚期作品《甘十九妹》、《饮马流花河》、《马鸣风萧萧》、《无忧公主》等最为著名。1986年萧逸作品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发行,几经再版。

为维持在美生计

每天一个专栏写了三年

“我心想既然写小说,只要有一支笔,在哪里都能写,实际上不是这样。我那时在台湾正红,到了美国,一开始为安家,工作不能立即接续,很快的,所有报纸、杂志的约稿几乎都断了。买了房子以后,马上两手空空,就靠给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和香港的《新晚报》作特派通讯记者,每天一个专栏,写了三年专栏。”

在金庸封笔、古龙创作力衰退、“武林”后继乏人的情况下,萧逸于四十岁“逐渐理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那时候台湾武侠小说界的主流是模仿古龙,萧逸却不以为然,他说:“我渐渐有种觉悟,想将写作路线趋向有关人性的描写,阐释人性中种种的问题。我觉得人性本身就是突破,只要作者能够观察深刻、阐释精细、照顾到别人忽略的层面,那你便随时都在突破。”

40岁前的作品

不算文学

广州日报:您写了那么多武侠小说,如果给您选择,您最想回到哪个朝代?

萧 逸:宋代是对知识分子最好的一个朝代,那个时候每个新皇帝即位,都有一个不识字的太监,把他带到一个偏殿,挑开里面的一个黄绫布,里面有一个祖训,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

广州日报:记得以前古龙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他自己的写作可分成三个时期,早期写《大旗英雄传》、中期的时候写《楚留香》、晚年的时候写《陆小凤》,您对您写作的历程有没有一个分期?

萧 逸:我大体上分成三个时期,我是23岁开始写的,出版了我的第一部小说《铁雁霜翎》,其实在23岁时出版,我真正写是22岁,那个时候非常的年轻,那时候第一个小说邵氏就拍成电影,拍了上下两集,但是到现在我都不敢看,而且我自己看也有很多错别字在里面,这个阶段的小说虽然热闹,但是真的是谈不到什么文学。

我在30岁到40岁这阶段比较注重改变风格——我想既然要是新武侠,就要把这个水平提高,自己写了近10年的小说,就不能在这个窠臼里面,我就要改变作风,由于当时要跟三家电视台编剧本,所以就比较注重场景,不像过去常常是心理描述得很多。

同情弱者的抱负

绝不能丢

广州日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像《甘十九妹》那些小说,大家还有耐心去阅读,现在都是工作很忙碌的状态,很多人基本上已经不读书、不读报,也很少有武侠小说了,如果是您现在写出来的《甘十九妹》这本书,您觉得它现在还会走红吗?

萧 逸:武侠小说如果消失,是中国文化的悲哀。这个现象不是好现象,大家都不读书,人的素质就会下降。

一定会红,因为不管什么年代,它都要有武侠的思想。因为武侠思想被需要。到今天为止,大家都说法制非常健全,好像不像从前那些恶霸、地主、贪官污吏侵害百姓,有苦说不出,现在说法律都是健全的,但又有新的不公平。

侠是伟大的同情。如果你把这个侠义精神去掉了以后,武侠小说就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情弱者这个抱负是绝对不能丢的。,这个侠的内涵太丰富、太高风亮节、太伟大,如果武侠小说没有武侠的精神,那就是一个行尸走肉,一具尸体,没有存在的价值。

采写/图 记者 吴 波

通讯员 梁超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