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重

饶宗颐先生,是最博学的香港人。

金庸与李嘉诚,是最有名的香港人。——虽则眼下也有几个演艺界人士,其声名竟凌轹于李、金二人之上,享名都不及两位老先生那么长久而深远。

杨兴安先生,先后给金庸和李嘉诚做过秘书。在他眼中,“金庸与李嘉诚这两位卓越人物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有三个共同点:超人的记忆力,精力过人;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与目标;个人生活简朴,这大概与他们都是白手起家,深知创业艰难有关。”

李嘉诚与金庸,谁更有钱?谁更富?

1991 年香港《资本》杂志评出“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李嘉诚排名第一,金庸列第64位。今年4月,《福布斯》发布“2011华人富豪榜”,李嘉诚以 260亿美元身家蝉联全球华人首富。金庸是否上榜未见报道,估计他的财产当在二至三亿美元之间,仅为李嘉诚的百分之一。

李嘉诚比金庸更有钱,但是啊,金庸比李嘉诚更富。

两亿美元尽够他一生的花用了。尤为重要的是,金庸在赚钱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他十五部小说,他的《明报》社评,所办《明报月刊》,是最好的,无价的,不可替代的。

丘吉尔认为大英帝国可以失去印度次大陆但不可以没有莎士比亚。金庸自然还不能同莎翁比肩,但他作品的长远价值也不是可以简单用金钱衡量的。

长远看,则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像一切商业帝国一样(金庸的“明报集团”也在内),只能是一时的;金庸的文学帝国却有可能永久屹立。

不 是李嘉诚个人的问题,全球华人企业家有着共同的弱点:科技含量低,缺乏“不可替代性”。若无李嘉诚,港人是否就没房子住了,或者居住条件必然更糟?不见得 罢。以世界的眼光看,一个写过第一流小说的企业家,另一个以自己的科技成就引领时代的企业家,就很难说前者比后者更“富”,当然,也未必更“穷”。

至于李嘉诚先生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资本家,只能说比金庸“穷”一些。

短期内,论俗世的声名,学者当然较弱。1999年,饶先生举办书法展览,邀老乡李嘉诚剪彩,媒体记者一拥而上,把老李围得水泄不通,真正的主角却被晾在了一边。次日,某报的消息竟然是李嘉诚为某展览剪彩时如何如何,连饶宗颐的名字都找不到的。(李怀宇《亲爱的风流人物》

饶宗颐、金庸、李嘉诚,分别代表着香港(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那一代人在学术、文学、商业上的最高成就。饶宗颐先生身为学者,论钱,较诸金庸且瞠乎其后,亦不能由此认定他比李嘉诚更“穷”。

饶、李二公,都是故乡潮州莫大的骄傲。

饶宗颐漫游“学海”,金庸写下“传奇”,李嘉诚变身“超人”,都要感谢那座60年前他们络绎移居到的、后来被公认为全世界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城市,香港。

金 庸凭仗一杆秃笔赢得巨亿财富,倪匡称之为“中国有史以来以文致富的第一人”,话说得再正确不过。可惜,有一个问题恐怕倪匡先生未曾想到:在金庸之前的千百 年,以及与金庸同一时代,泱泱华夏不可能再没有其它兼具文学天才与商业天赋的头脑。这样的人不会多,一定有,却没有金庸那么好的机运。

金庸的“传奇”,只能写在现代社会,也只能写在可以自由创作、允许私人办报的香港。

爱自由,爱香港。

20年前,我很不理解为何总有人称香港为“文化沙漠”?苦思20年,今天,我终于,还是想不明白。

“合群的自大”。仅仅因为幅员更辽阔,撒哈拉就有资格嘲笑罗布泊?香港是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大城,不是人口十数亿的大国。内地几百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不少,有几座城,她这几十年的文化成就可以拿来与香港相比?

即使只有饶宗颐、金庸两先生在,香港,就不是沙漠。不仅不是沙漠,且是浩瀚沙漠边沿的一片绿洲。

少年饶宗颐嗜读武侠,尤爱还珠楼主,自己也写过武侠小说,时年十三四岁。

饶先生看金庸小说:“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语出《东坡志林》,略有更动(东坡语,原作:“耳如芭蕉”)。苏东坡是金庸衷心企慕的一个人,国学大师饶宗颐,借用了大苏的这几句话,对金庸来说,算得最高的赞美。

在另一次访谈中,饶先生谈金庸:“运用想象力,想法出神入化,令人意想不到。”(查良镛 (金庸) 先生粤语访谈片段)

2010年,香港艺术发展局颁给金庸“终身成就奖”,他是第三位获奖者,上一年获奖者正是饶宗颐先生。当时金庸接受采访,说起:“饶宗颐教授参与过很多研究,并擅长书法和绘画,我都望尘莫及。……我想拜他为师,老先生太客气,说不敢当……”(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