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陳曉林先生《吟罷江山》後記,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5月

以一系列結合著感性描摹和理性思維的散文,來刻畫中華民族在歲月之流中跋涉而過的軌跡與足印,兼且表述中國人在心靈意識中沉澱而成的情懷與價值,是我個人多年以來始終念念不忘的一項心願。如今,寫完了這一系列文字,也算是為自己了卻掉這項心願。在這個「水深波浪闊」的時代裏,一個固執於人文理念的知識分子還能抽暇做一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平心而論,也稱得上是幸運的了。

這四十篇散文,每一篇都觸及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以及中國人在那個時代裏所遭遇的生命試煉,或所締造的文明業績。因此,串連起來,這些文字試圖將四千年來中國人所經歷的掙扎與吶喊,所表現的奮揚與沉哀,所懷持的嚮往與追慕,所體映的眷戀與關懷,以集中輻輳的形式,呈現在當代人的眼前。微意所在,無非是希望引起當代人對自己民族的歷史,能萌生一些同情的了解,或品嘗一些感性的回味。

當然,若真要對中華民族的歷史作一次完整的剖視與回顧,應該是屬於撰寫一部中國通史那樣的浩大工作,而絕不是短短四十篇散文所能為力的。事實上,繼史學家錢穆的《國史大綱》之後,也該有新時代的學者,以新時代的觀點與方法,來為自己民族的歷史留下新的心血結晶了。然而,當代中國史學家中,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人物雖然不在少數,對自己民族的歷史表現出同情的了解及溫暖的敬意者,卻寥若晨星。何況,現代人大多忙得無暇閱讀卷帙浩繁的學術專著。相形之下,以感性的散文來刻畫民族的歷史,或也不失為無可奈何中的權宜之計吧!

我個人深知自己天性之中具有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傾向,尤其對中國鄉野民間所流佈的那些悲愴而浪漫的傳奇,深感興趣;所以,在構思與抒寫這一系列的散文的時候,極可能美化了受難的英雄,而貶抑了正統的王朝。然而,我仍然深信,長久流傳在鄉野民間的稗官野史,才真正承載了中國人共同的感情與記憶,也反映了中國人共同的眷戀與關懷。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忽然擱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這是一代才士龔定盦在遍遊名山大川、目擊民間苦難之餘的感慨。然而,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困局卻是:絕大多數人對自己民族的歷史已根本失去了興趣。因此,在寫完這一系列文字之後,我竟徒然興起「萬千種話一燈青」的蒼涼孤寂之感。或許,在一個所謂的「後現代社會」裏,人們確實不需要歷史。

為了配合這一系列散文,每一篇文末都附有一首散文詩;這是為了增加閱讀時的節奏感與迴旋感。這些散文詩,多數是我自己的作品,也有一些是友人溫瑞安、陳義芝、簡媜、蘇偉貞、馮曼倫等的詩句。朋友們的盛情可感,在此謹致謝忱。